百家姓—补姓
补
补[补、?,读音作bù(ㄅㄨˋ),不可读作bǔ(ㄅㄨˇ)]←有的古体字显示不出来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时期的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补,姓氏。"典籍《正字通》中记载有:"唐中常侍补眞。" 较早的补氏,相传出自炎帝时期的补国(今河南荥阳),当时补国有个名人叫补遂。补国和补遂的后代便有人以补为姓氏,称补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境内有一名为"补"的地名(今河南新郑黄甫坊),曾被分封给一位功臣作为食邑,这位功臣的后代以食邑的名称为姓氏,成为补姓的另一支来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该姓为氏。 蒙古族奴和苏氏,汉义为"补丁",后有人以其为汉姓,称补氏。 在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以"补"为姓氏者。 二.迁徙分布: 今重庆市,湖南省的怀化市、芷江县,四川省的遂宁市,广东省的阳江市,江苏省常州市,内蒙古,台湾等省区都有补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四.历史名人: 补 郎:(生卒年待考),苗族,夜郎马场人(今贵州普定)。著名汉朝官吏。 补珍珠:(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时期中常侍。 补正威:(公元1959~今),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呼和浩特巾中山东路办事处经委副主任,呼和浩特币新城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1981~1983年在内三建任抹灰组组长,同年被评为优秀班组。1990年在新城区土地申报中被授予荣誉证书。 1996~1997年两年被评为经委优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