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矫姓

[矫、蟜,读音作jiǎo(ㄐㄧㄠˇ)]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矫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晋大夫矫父之后。”

春秋时期,晋国有卿大夫矫父,即晋军征南军师矫智的父亲。其后裔以父字为姓氏,乃成矫氏。

矫父对古代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出妻仍母之礼,维亲为续。”在原始奴隶社会中,女子就是生子工具,若生字后被夫驱逐,其女就丧失了为子之母的权利。而矫父敢于破坏此“出妻之礼”。

这在史籍《通典》记载:

晋傅玄曰:“征南军师北海矫公智父前取夹氏女,生公智后而出之。未几,重取王氏女,生公曜。父终之日,谓公智曰:‘公曜母年少,必当更嫁。可迎还汝母。’及父卒,公智以告其母。母曰:‘我夹氏女,非复矫氏妇也。今将依汝居,然不与矫氏家事。’夹氏来至,王氏不悦,脱缞绖而求去。夹氏见其如此,即还归夹舍。三年丧毕,王氏果嫁。夹氏乃更来。每有祭祀之事,夹氏不与。及公智祖母并姑亡,夹氏并不为制服。后夹氏疾困,谓公智:‘我非矫氏妇,乃汝母耳,勿葬我矫氏墓也。’公智从其母令,别葬之。公智以父昔有命,母还,于是为服三年。公曜以夹氏母始终无顺父命,竟不为服。”

汉朝学者、博士刘喜云:“公智之父,弃夹纳王,其在户庭,尚为己配,苟有变悔,自由可也。还归夹氏,则他人矣,去就出处,各从所执,岂复矫父所得制乎?故出妻之礼,夫使人致曰:‘某不敏,不能从而供粢盛,使某也敢告。’主人曰:‘某子不肖,不敢避诛。’又曰‘妇当丧而出则除之’。然则相与之礼,于是绝矣。”

矫父原妻为夹氏,生了矫智,后夹氏被矫父赶走。之后,矫父再娶了王氏。但矫父在临终时对自己的儿子矫智说:“王氏年少,我死了以后,她必然会改嫁,那时,你可以迎还你的母亲回来,仍为汝母。”一举打破了“出妻无复”的传统,为后世历代名家所称颂。

二.迁徙分布:

明朝洪武年间,矫氏由云南乌撒卫(今云贵两省交界处)迁址山东即墨,几经迁移后落在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矫家长治村等周边村落,主支在埠西头乡前垂柳村榃,该村全为矫姓,现天下矫氏均可到该地寻根问祖。

矫氏在今山东省青岛市约有两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海西村、西福镇扬家村和青岛市内。还有一个著名的矫家泊,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原烟台牟平省矫家长治迁立该村,因位于平泊处而得名。

矫氏族人在台湾省也有分布,如台湾棒球队的著名后卫矫扶桢。

三.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四.字辈排行:

青岛海西二支三甲矫氏字辈:“扶法恒本立田可昌乃新”。

矫氏一支字辈:“春露秋霜继祖业水源木本春常在礼乐百年承燕翼诗书千载荷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