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难姓


[难,读音作nìng(ㄋㄧㄥˋ),不可读作nán(ㄋㄢˊ)]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吐难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中有鲜卑族吐难氏,亦称土难氏。 
  古鲜卑语"吐难",原为对一种鸟类的称呼,即今天的鸵鸟。由于古鲜卑族该部族人崇尚该鸟,便把部族名称起为"吐难",并将该鸟作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后成为姓氏。 
  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并迁都洛阳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中,分改为汉字单姓难氏、山氏。 
  最近在河南省武陟县,发现有四个姓"难"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当地户政管理部门曾认为这个姓氏是由于笔误所造成的,不具有姓氏和人口统计意义,因而在多次人口普查中皆被归于别姓。但韩国政府的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难氏",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血缘姓氏根源。1997年,在河南剩武陟县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碑文记载了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叫"难楼"。难氏一族后来随鲜卑族北迁至东北地区,其居住的松花江当时也曾改名为"难江"。随后,这些难氏的鲜卑族继续向北迁徙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 
  如今,生息在河南省洛阳市、武陟县的这些难氏村民,被许多韩国人认定是自己的祖先一脉。 


迁徙分布  今难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武陟县一带。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宋、元两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并延续至今。